深秋的北京,国家体育馆内灯火通明,看台上座无虚席,观众们的目光聚焦在场地中央——那里,24岁的短道速滑选手张名扬刚刚结束了爱游戏体育一场激烈的1500米预赛,尽管顺利晋级,他的表情却显得凝重,混合采访区内,他深吸一口气,对记者坦言:“主场作战压力特别大,但现在我更注重享受过程。”
这番感慨背后,是一个运动员与自我博弈的心路历程。
作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新生代领军人物,张名扬肩负着众多期待,本次国际滑联世界杯北京站比赛,他的家人、朋友和从小看着他成长的教练都来到了现场,更不用说那些挥舞着国旗、高声呼喊他名字的冰迷们。
“每一声加油都让我感到温暖,但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张名扬赛后坦言,“你想回报他们的支持,想拿出最好的表现,这种念头有时候会成为一种负担。”
心理学专家指出,主场优势与主场压力是一体两面,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李斌解释:“运动员在主场确实能获得更多支持,但同时也会产生‘不能辜负’的心理负担,这种压力会影响表现,特别是对需要精细技术的项目。”
张名扬的经历印证了这一观点,去年的主场比赛,他因过度紧张导致起跑失误,未能进入决赛,那次经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过去我太在意结果,每一场比赛都想着必须赢,必须站上领奖台。”张名扬回忆道,“现在我的教练团队帮助我调整了心态,不再盯着计分牌,而是专注于每一个技术动作,享受与高手竞技的过程。”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张名扬透露,他与运动心理专家合作了一年多,通过冥想、可视化训练和例行程序建立,逐步重构了自己的比赛心态。
“我现在赛前有一套固定的准备流程,包括呼吸练习和技术想象,上场前我不再想‘必须赢’,而是告诉自己‘展示你训练的内容’。”张名扬说。
他的教练刘伟刚见证了这一转变:“名扬变得更加成熟了,他学会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不是让压力压垮自己,这种心态对他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赛场上,能够长期保持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而不仅仅是追求胜利。
31岁的短道速滑传奇人物维克多·安曾在采访中表示:“当我停止为金牌而滑,开始为热爱而滑时,我反而赢得了更多奖牌。”这种哲学现在也被张名扬所接纳。
“当我专注于过程,我发现我更加享受比赛本身。”张名扬说,“与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感受冰刀划过冰面的速度,听到观众们的欢呼——这些才是短道速滑最迷人的地方。”
这种心态转变在实际比赛中已经显现效果,在本赛季的前几站比赛中,张名扬的成绩稳定提升,甚至在韩国站赢得了个人首枚世界杯金牌。

“那枚金牌来得意外而又自然,”他回忆道,“我没有想着要夺冠,只是专注于每一个弯道、每一次超越,当冲过终点线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赢了。”
张名扬的心态转变离不开背后的支持团队,中国短道速滑队近年来加强了运动员心理辅导,聘请了专业运动心理师随队训练和比赛。
运动心理师张琳博士表示:“高水平竞技中,技术差距往往很小,心态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我们帮助运动员建立过程导向的目标设置,而不是结果导向的,这能减轻他们的压力,提高表现稳定性。”
除此之外,队内还建立了老带新的机制,奥运冠军武大靖等资深队员经常与年轻选手分享应对压力的经验。
“大靖告诉我,主场压力是每个运动员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学会与压力共处是成为顶尖选手的必修课。”张名扬说。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冰雪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作为短道速滑这一传统优势项目的新星,张名扬被寄予厚望,但他现在学会了平衡外界期待与自我成长。

“我知道人们期待我取得好成绩,但我不能控制结果,只能控制自己的准备和过程。”张名扬说,“如果我能够享受每一天的训练,享受每一场比赛,好的结果自然会来。”
这种哲学不仅适用于体育,也适用于生活,张名扬表示,心态转变让他更加平和快乐,甚至改善了与家人朋友的关系。
“过去我因为比赛压力很大,经常把情绪带给身边的人,现在我能更好地区分比赛和生活,无论冰上发生什么,我都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体育专家认为,张名扬的心态转变代表了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成长,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全面,不仅追求竞技成绩,也注重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今晚,张名扬还将参加500米和1000米的比赛,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找到了比金牌更重要的东西——对运动纯粹的热爱和享受。
“我会继续专注于过程,享受每一次起跑、每一次超越。”张名微笑着说,“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站在聚光灯下,这名年轻选手的眼神中既有决心,也有释然,他已经明白,体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胜利,更在于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与自我的对话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