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体育-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书斋,一位运动员的跨界修行

深秋的纽约,晨光熹微,哈德逊河上薄雾未散,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的哥特式拱窗内,一个修长的身影早已伏案多时,指尖划过泛黄书页的沙沙声,与不远处晨练学生的脚步声交织,构成校园宁静的序曲,若不是他手边那个细长、贴着无数航空托运标签的黑色剑袋,很少有人会将这个沉浸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青年,与剑道上那个步伐凌厉、剑尖生风的职业击剑运动员联系起来。

他,就是费若秋——前中国国家击剑队成员,曾叱咤欧洲剑坛的“东方剑客”,如今哥大东亚研究所一名普通的访问学者,从巴黎鎏金的赛场到纽约象牙塔的书斋,他的转型在外人看来近乎“华丽转身”,但在这条看似光鲜的路径背后,是一场关于意志、身份与未来的漫长跋涉。

巅峰转身:巴黎的镁光灯与内心的叩问

“很多人问我爱游戏体育,为什么在状态最好的时候选择离开。”费若秋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学者般的审慎,我们坐在哥大附近一家充满书卷气的咖啡馆里,窗外是秋叶铺就的金色地毯,他的面容比几年前在赛场上时清瘦了些,眼神却愈发深邃。

时间回溯到三年前的那个春天,巴黎法兰西体育场,世界击剑锦标赛男子花剑决赛现场,聚光灯下,费若秋身着雪白剑服,面罩上的金属网眼后,目光如炬,他的对手是东道主名将,全场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助威声几乎要将场馆屋顶掀翻,电光石火间,弓步直刺,灯亮,得分!费若秋以一剑之优险胜,摘得桂冠,那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鲜花、掌声、赞助商的合同如雪片般飞来。

“站在领奖台上,国歌响起,我当然激动,但那种极致的兴奋过后,一种巨大的虚空感悄然袭来。”费若秋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咖啡,仿佛在搅拌那段记忆,“我突然意识到,我的人生似乎被‘得分’、‘奖牌’、‘排名’这些数字完全定义了,我成了一个‘得分机器’,而作为‘人’的其它部分——好奇心、思考的欲望、对更广阔世界的感知——却在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被压抑了。”

这种“叩问”并非一时冲动,长年旅欧征战,费若秋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赛事多密集,他总会在行李中塞几本书,在前往下一个赛事的火车上,在比赛间隙的酒店里,历史、哲学、社会学……这些与剑道无关的文字,成了他精神上的“透气孔”。“击剑是一门极致的身体与心智的艺术,它源于欧洲的骑士传统和决斗文化,我越是深入这项运动,就越想了解孕育它的土壤——它的历史、它的思想脉络,这种求知欲,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在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在教练和亲友的不解中,费若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暂别赛场,申请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系统学习欧洲历史与文化。

象牙塔内的“新生”:从肌肉记忆到思维风暴

初入哥大,费若秋体验到的不是“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而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书斋,一位运动员的跨界修行

“第一个学期,我几乎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他坦言,语言是第一道关,尽管法语流利,但学术英语,尤其是人文学科密集的文本阅读和严谨的论文写作,对他而言是全新的赛场。“在剑道上,我的身体拥有近乎本能的‘肌肉记忆’,但在课堂上,面对康德、黑格尔的深奥理论,我的‘思维肌肉’却显得无比生涩,同学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我常常只能沉默地坐在角落,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者。”

更大的冲击来自学习方式的转变,竞技体育要求的是在分秒之间做出决断,是结果导向的极致效率,而学术研究恰恰相反,它崇尚的是慢思考、是批判性、是对模糊性的容忍和对过程的沉浸。“教授布置一篇论文,给两个月时间,头一个月,我完全无法适应那种‘无所事事’的阅读和思考状态,总觉得自己应该立刻‘产出’点什么,那种焦虑,不亚于大赛前的紧张。”

运动员骨子里的韧性此刻发挥了作用,他将训练场上的方法“迁移”到了学业上:制定详细到小时的阅读计划,像分析比赛录像一样反复研读经典文献,把写论文当成准备一场重要比赛,不断模拟、修改、完善,他还主动向教授和同学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弄懂问题的机会。“这就像纠正一个形成了十几年的技术动作,痛苦,但必须去做。”

渐渐地,费若秋找到了节奏,他发现,击剑训练中培养的专注力、战术思维和抗压能力,在学术领域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分析一位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解构一个对手的战术习惯,在思维层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观察、预判和策略选择。”他开始享受在故纸堆中发掘线索的乐趣,享受思想碰撞带来的火花,他的论文选题也别具一格,开始尝试从身体史和竞技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欧洲近代社会的变迁,这为他赢得了导师的赞赏。

剑与书的共鸣:在学术中重新发现击剑

当学术的视野照亮了过往的实践,费若秋对击剑这项他为之奉献了青春的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过去,我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如何更快、更准、更有效地得分,但在哥大,当我读到文艺复兴时期关于荣誉、礼仪的论述,读到启蒙运动对个人理性与身体控制的探讨时,我仿佛穿越回了击剑的‘原初场景’。”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击剑不仅仅是体育竞技,它曾是欧洲贵族教养的一部分,是绅士风度的体现,其背后关联着一整套关于身体、社会阶层和文化的密码,剑尖上的较量,不仅是胜负,更是一种对话,一种精神的交流。”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书斋,一位运动员的跨界修行

这种“重新发现”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将学术研究与击剑推广相结合,在导师的支持下,他在东亚研究所组织了一次小型工作坊,题为“剑锋上的文明:从决斗到奥林匹克”,他不仅讲解击剑的历史流变,还带来了自己的装备,邀请完全没有经验的同学们体验基本的击剑姿势和步伐。

“那一刻特别有趣,”费若秋笑道,“看着那些平日里埋头书海的同学们,笨拙而又认真地握着剑,努力保持平衡,尝试出击,我突然觉得,剑与书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它们都是人类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的途径。”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他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或许可以撰写一部从文化史角度解读击剑的专著?或者推动击剑运动与人文教育的更深层次融合?

未来的十字路口:回归?抑或开启新赛道?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未来,是否会重返赛场?这是所有关心他的人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费若秋没有给出确定的答复,他的思考显得冷静而审慎。“我仍然热爱击剑,它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身体里依然流淌着竞技的血液,听到剑身相击的声音,我依然会心跳加速。”他停顿了一下,望向窗外熙攘的人群,“但这段求学经历,让我看到了人生更丰富的维度和更广阔的可能性,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纯粹和极致,而学术研究则提供了深度和反思的空间,它们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

他透露,目前正着手将一些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分析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和心理适应问题,希望能为后来的运动员提供一些借鉴。“无论是选择继续攀登竞技高峰,还是像我一样探索跨界发展,最重要的是听从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能让自己获得价值和成长的道路。”

夜幕降临,哥大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座知识的灯塔,费若秋背起那个熟悉的黑色剑袋,与我们道别,身影融入匆匆赶往晚课的学生人流中,他的哥大求学路,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次勇敢的自我探索,在这条路上,他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身份整合——他既是那个在赛场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员,也是如今在书斋里追寻智慧与意义的学者。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赛场不止一处,真正的胜利,在于拥有不断突破自我、重新定义生命的勇气,剑道与书斋,看似两极,却在费若秋的身上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他的未来,无论指向何方,都已然因为这段独特的“求学路”而充满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对于这位永不停歇的“旅法剑客”而言,人生的下一个“有效刺击”,或许就在下一页待翻开的书卷之中,又或许,仍在那个他无比熟悉的、长十四米、宽两米的剑道之上。

标签: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